基于ARM系統硬盤接口的使用和文件管理
在“計算機接口技術”教學中, 有關硬磁盤接口適配器這一章比較難學, 主要涉及到I?O 控制層對扇區(qū)讀寫和使用邏輯映射層對數據進行管理問題,內容比較抽象, 教師和學生只能憑想象去教與學。筆者在科研中, 通過對嵌入式微處理器與硬盤接口的開發(fā)應用, 加深了對這些內容的理解, 為拓展這部分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奠定了基礎, 并采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方式去講授有關的內容, 受到了學生的歡迎。故撰此文與從事硬盤接口技術教學的老師們作一交流。
1 ARM 系統及IDE 接口綜述
ARM (A dvanced RS IC M ach ines) 是一種低功耗、高性能的32 位處理器。本文介紹的系統是基于Sam sung 公司S3C44B0X 構建而成。該CPU 的內核是ARM 7TDM I, 采用了三級流水線和VON N eumann 結構, 并且具有UART、IIC、IIS、S IO 接口,ADC、PWM 通道, 實時時鐘、LCD 控制器等。
硬盤接口結構主要分I/O 控制層和邏輯映射層。其中I/O 控制層包括與ARM 的物理接口, 實現對硬盤狀態(tài)的查詢、設置和對扇區(qū)的讀寫。它是依據A TA 標準連接的IDE 接口。通過IDE 接口選擇可編程的P IO 或使用DMA 方法傳輸數據。本文將介紹P IO 方式傳送, 即對硬盤每一次訪問都需要分別進行編程.
邏輯映射層實現對目錄、文件與扇區(qū)數據邏輯映射, 以及數據的存儲和修改。該部分應用微軟公司FA T 標準, 為每個文件的磁盤塊構造鏈接表, 通過鏈接表和它的索引實現對整個磁盤文件進行管理。
在微機應用中, 由于常涉及大批量數據的存儲,在聯網條件不備的情況下, 通過IDE 接口連接大容量硬盤是一個有效方法。若按照AN S I 的A TA 標準連接硬盤, 并通過Fat32 文件系統進行數據管理,嵌入式系統讀寫過的硬盤, 還可以脫機移到W in2dow s 操作系統支持下的PC 機中, 實現與常規(guī)操作系統共享硬盤數據資源。本文介紹的方法可以推廣到其它微處理器應用系統中。
2 硬件結構與I/O 控制層
A TA 標準對IDE 硬盤接口作了詳細描述。
圖1 是按照A TA 規(guī)范結合P IO 傳輸特點進行連接。由于沒有使用DMA 傳輸方式, 故DMARQ 和DMACK 兩根懸空; / IOCS16 用于選擇使用DD0~DD15 進行16 位傳輸或使用DD0~DD7 進行8 位傳輸; /D IOR 和/D IOW 是對磁盤驅動寄存器進行讀寫操作的一對握手信號; /C S0 用來選定命令寄存器組, /C S1 選擇控制寄存器組。這兩根信號線結合DA 0~DA 2, 就可以對IDE 多個寄存器進行訪問,如數據寄存器、狀態(tài)寄存器、命令寄存器等。

此外,A TA 標準對IDE 命令也有嚴格定義, 如用來確認驅動器的0xEC, 讀緩沖區(qū)的0xE4。在P IO模式中, 系統將IDE 命令送到命令寄存器中, 讀寫相應的數據、狀態(tài)寄存器, 實現對硬盤訪問和控制。








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