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類放大器(Class A Amplifier)
甲類放大器(Class A Amplifier)
一、引言
共射極放大器(Common Emitter Amplifier)是最常用的放大器類型之一,因為它能提供極高的電壓增益。甲類共射極放大器的設計目標,是從僅有幾毫伏的輸入信號中產生較大的輸出電壓擺幅,因此這種電路主要被用作“小信號放大器(Small Signal Amplifier)”。
然而,在某些情況下,放大器必須驅動較大的電阻負載,例如揚聲器或機器人中的電動機。這些應用場景需要較高的電流,因此必須使用功率放大器(Power Amplifier)。
二、功率放大器與能量傳遞
功率放大器,也稱為“大信號放大器(Large Signal Amplifier)”,其主要作用是向負載提供功率——即電壓與電流的乘積。與電壓放大器的主要區(qū)別在于,其輸出端連接的負載電阻相對較?。ɡ?Ω或8Ω的揚聲器),從而導致晶體管集電極中流過較大的電流。
因此,用于功率放大輸出級的晶體管(如2N3055)必須具備更高的電壓和功率額定值,而不能使用像BC107這類僅適用于小信號放大的晶體管。
三、放大器的效率(Efficiency)
在功率放大器中,我們希望在盡可能低的直流功率消耗下,獲得最大的交流輸出功率。為此,我們需要關注放大器的“轉換效率(Conversion Efficiency)”。
但甲類放大器的主要缺點在于其效率極低,因為大電流會導致大量功率以熱量形式損耗。放大器的效率定義為:
η% = (Pout / Pdc) × 100%
其中:
η% —— 放大器效率(百分比)
Pout —— 輸出功率(傳遞至負載)
Pdc —— 從電源吸取的直流功率
對于功率放大器而言,電源的設計尤為關鍵,它必須能夠提供持續(xù)且穩(wěn)定的最大可用功率。
四、甲類放大器(Class A Amplifier)原理
甲類放大器是最常用的功率放大器配置之一,也是結構最簡單的一種。通常采用單個晶體管,以標準共射極方式工作,輸出信號相對于輸入信號反相。晶體管被偏置為“始終導通”狀態(tài),因此它在整個輸入信號周期的360°范圍內持續(xù)導通,從而保證輸出波形失真最小、振幅最大。
這種全周期導通的方式使Class A放大器幾乎不存在交越失真或關斷失真,即使在輸入信號的負半周,輸出波形仍保持連續(xù)。
圖1 單級甲類放大器電路(示意)
此電路使用單個晶體管作為輸出級,負載電阻直接連接至集電極。當晶體管導通時,電流流過負載,集電極電壓下降。由于發(fā)射極存在電阻,會產生電壓降,限制了輸出負向擺幅。
這種直接耦合的電路效率極低(通常小于30%),即使在無輸入信號時也消耗相同的靜態(tài)電流,因此需要大尺寸散熱器。
五、達林頓晶體管(Darlington Transistor)結構
為了提升電流驅動能力和功率增益,可以將單個輸出晶體管替換為“達林頓晶體管(Darlington Transistor)”。該器件包含兩個晶體管:一個小信號驅動管和一個大功率開關管,組合封裝在同一芯片中。
達林頓結構的主要優(yōu)點包括:
1. 輸入阻抗高,輸出阻抗低;
2. 功率損耗和熱量減少;
3. 電流放大倍數(β)為兩管倍數的乘積,可達數千。
因此,與單管結構相比,達林頓管能實現更高的輸出電流與功率增益。
圖2 達林頓晶體管連接方式(示意)
達林頓配置由兩個晶體管串聯組成,第一個管放大輸入電流,第二個管進一步放大電流,使總體β值大幅提升。
六、變壓器耦合的甲類放大器
為了進一步提升功率效率,可在集電極回路中引入變壓器,從而形成“變壓器耦合甲類放大器(Transformer-Coupled Class A Amplifier)”。變壓器通過其匝數比n實現負載阻抗與輸出阻抗匹配,從而改善效率。
當基極電流減小時,集電極電流也會下降,變壓器磁通隨之減弱并在初級繞組中產生感應電動勢,使集電極電壓瞬時升高至約2Vcc。此時集電極電流可達最大2Ic。
圖3 變壓器耦合甲類放大器(示意)
這種結構可顯著提高功率輸出。其效率計算如下:
集電極電壓有效值:Vrms = Vcc / √2
集電極電流有效值:Irms = Ic / √2
輸出功率:Pac = Vrms × Irms
直流功率:Pdc = Vcc × Ic
因此:η = Pac / Pdc = 0.5 → 理論最大效率為50%,實際約40%。
七、變壓器的影響與限制
變壓器的優(yōu)點:
1. 改善阻抗匹配,提高功率傳輸效率;
2. 擴大輸出電壓擺幅;
3. 降低輸出失真。
缺點:
1. 成本高、體積大;
2. 感性特性可能產生反電動勢,若保護不足會損壞晶體管;
3. 高頻響應較差。
八、放大器分類與導通角
放大器的“類別(Class)”依據晶體管的導通角(Conduction Angle)定義,即晶體管在一個周期內導通的時間比例:
Class A:導通角 = 360°(全周期導通,無失真)
Class B:導通角 = 180°(半周期導通,效率高但有交越失真)
Class AB:導通角 = 180°~360°(折中設計)
Class C:導通角 < 180°(用于高頻放大)
九、Class A 與 Class B 的比較
為提高效率,可使用互補晶體管(NPN與PNP)構成“推挽輸出級(Push-Pull Stage)”,即Class B放大器。
Class A放大器特點:
- 輸出線性度高,音質好;
- 無交越失真;
- 效率低(25%~40%),發(fā)熱嚴重。
Class B放大器特點:
- 兩個晶體管分別導通半周期,效率高;
- 存在交越失真;
- 適用于高功率音頻系統(tǒng)。
十、總結
Class A放大器在整個信號周期內保持導通,因此輸出波形最平滑,失真最小。雖然效率不高,但其音質與線性特性優(yōu)異,常用于高保真(Hi-Fi)音頻放大電路。
通過采用達林頓結構或變壓器耦合,可以在保持高保真度的同時,適度提升效率與輸出功率。












評論